学院官方微信微博

微博

微信

您的位置: 本站首页 >> 普法教育 >> 正文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发布时间:2012-03-28   点击数: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写在天津大学等七所高校师德建设报道结束之际

      师德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16日至22,光明日报连续报道了天津大学等七所高校师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天津大学以师德文化培育青年教师队伍,以良好的师德学风浸润人才成长沃土。另据光明日报报道,在上海第七届高校辅导员论坛上,350名辅导员代表郑重宣读《上海高校辅导员誓词》,立志以自身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体现了高校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坚定信念。

      师德标兵石秋杰是光明日报2011年重点报道的一位知识分子的典型。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她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潜心教学,精心育人,爱生如子,无私奉献。她高尚的道德情操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也让人们深信,一名教师的崇高道德可以深刻影响学生的人生境界和理想追求,无数学校的良好风范可以深刻影响社会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水准。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教师对教育的贡献,不仅表现在教了多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如何以一种良好的师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应当是有道德理想的人,要有志做一个高尚、纯粹的人,真正心存善良、乐于付出。教师有道德有理想,才能潜移默化,把更多的道德追求、道德实践传递给学生,用自己的道德甘霖浇灌学生的思想园地,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在我们教师队伍中,既有对待学术诚信、诚实、虔诚,“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又有在大地震中用心负责保护全校师生无一伤亡的“最牛校长”叶志平。课堂,是呈现“师德”的最直观的平台,师德高尚的教师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在课堂上有爱、有真情、有真知,对待学生用心、用情,他们的学生一定会把老师高尚的品德融入自己的人生,并将高尚品德的芬芳传播到四方。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也有少数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对待课堂和知识传授潦草敷衍,甚至还有教师要求在校大学生必须购置一台iPad,凸显了物欲横流中一些为人师表者师德的严重缺失。我们不敢设想,教师弄虚作假,学生以后会不会坑蒙拐骗,教师浮躁拜金,学生将来会不会为了钱、为了利而不择手段。

      教育者,教书育人也。教师品德高尚,才能以德化人。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接受过何种程度的教育,其道德状况总会或多或少受到人生路上各位老师的影响。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的服务对象是人,他的道德、他的行为对学生有强烈的影响。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建设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师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当加强师德建设,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贡献给教书育人这个“阳光下最高尚的职业”。教师不仅要用自己高尚的道德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大厦添砖加瓦,而且也有责任成为良好道德风尚的推动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三尺讲台“天大”责任

  ——天津大学以师德文化培育青年教师队伍

      每个学年,这里都有一次特别的活动——“学生评教”。

      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学院。刚刚由全体研究生投票评选出的“我心目中的好导师”,40岁的邾继贵教授。邾教授率领的团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在这个科技创新“6人组”里,4个人是“70后”。

  如今天津大学40岁以下的教师中,共产党员占82.6%,他们既是教学的主力军,又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近3年来,该校将近一半主干课程教学和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都是由他们担纲完成的。

      众多德才兼备的年轻才俊脱颖而出,得益于该校近年来大力营造的师德文化氛围。

  “以师德之优创天大之优”

      “青年教师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决定着学校的未来。因此我校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方面不遗余力。”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

      天津大学把师德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提出“以师德之优创天大之优”的理念和“忠诚不倦、业务精湛、挚爱学生、率先垂范”的师德目标,同时成立了由主管教学工作和科技工作的副校长分别担任组长的“天津大学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和“天津大学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这两个小组握有“大权”——在教师职称晋升、研究生导师遴选过程中,负责对教师的师德和学术道德进行考察,可以行使“一票否决权”。

      无论有多忙,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和校长李家俊从不会缺席3个座谈会:新入职教师座谈会、新晋职教师座谈会、新遴选导师座谈会。每次座谈,师德都是他们强调的重点:“修德而后可讲学”、“学术规范是学术道德的底线”、“教师不严谨的行为会戕害学生一生”。

      2009年受聘为博士生导师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罗震至今记得,当校长提到这些振聋发聩的警句时,会场响起了如潮掌声。“时至今日,校长这些话依然时时回响在耳畔,警醒着自己对师德的坚守。”罗震说。

      “近年来,光明日报先后推出的孟二冬、方永刚、石秋杰等重大教师典型,为全国教育战线树起一面面旗帜,也为我校弘扬高尚师德提供了现实、生动的教材。”校党委宣传部长花建峰说:“我校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营造出浓郁的师德文化氛围,对青年教师树立师德意识产生了积极作用。”

      机械工程学院王树新教授时刻牢记入党那一天,导师刘又午教授叮嘱:“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时刻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句话成为我的人生信条。”王树新说:“当时我就立志——在自主创新中争当先锋,在教书育人中甘为人梯!

      在一次国际学术交流中,王树新萌生了利用“温差能”驱动水下机器人的设想。经检索,发现国内外仅有一篇文献可供参考,尚属空白的研究领域。当他把设想写入国家“863”项目申请书时,评审专家给出的结论是:“想法好,但不能实现!

      王树新不放弃,在缺少资料、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带领研究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这项研究的关键技术是温度敏感材料的选择和研制,整整半年中,他们尝试了数百种材料,可是都失败了。一次次的挫折,使他的学生们都丧失了信心。

      一次课题组讨论结束后,一位研究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问:“王老师,我还能毕业吗?”王树新告诉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没有坦途,但要有坚韧的努力和必胜的信心。”他紧握着学生们的手,鼓励他们:“坚持,坚持,再坚持!

      终于,在一个细雨濛濛的下午,实验室爆发出欢呼:“我们成功了!成功了!

      当“863”项目评审专家亲眼看到利用“温差能”驱动的装置在水中自由滑翔时,他们信服了——这项研究课题被正式列入“863”计划。

      随后,王树新的团队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温差能”驱动的水下机器人,与国际上的同类装置比较,不仅实现了温差5度条件下的自由驱动,而且使水下机器人的航程从1500公里提高到10000公里,航行时间也从30天提高到两年。

      曾经情绪低落,而今倍感振奋的学生问王树新:“老师,你为什么总要选择这样艰难的课题,而不去做那些相对简单而且收益不错的项目呢?”王树新答:“科研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兴趣上,国家的需要就是科技工作者探索的目标!

      导师言传身教,学生见贤思齐。如今,他的研究生陆续都成了科技创新的骨干,一名博士生获得国家“863”计划项目支持,一名博士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他所在的机器人与汽车技术实验室中90%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以国家的发展强盛为己任,主动寻找自己的科研方向与国家发展规划的结合点。“每当我的研究生取得新的成绩,我都兴奋不已,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与快乐。”王树新说。

  “成为学生欣赏的教师”

      2010,天津大学研究生导师考核选聘工作结束时爆出新闻:5名硕士生导师和1名博士生导师未能通过考核,被学校停止招生资格。

  ——校内新闻

      2007年至今,天津大学已有14名研究生导师在师德考核中被亮“黄牌”,有的甚至被取消了导师资格。

      如今,学术失范等学风问题已经成为该校教师一条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2009级工程管理专业博士生段志成最近正在准备写一篇论文,他为此已查阅了40多篇国内外论文。“这是导师对我的严格要求,他反复对我强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来自严谨的学术习惯。”段志成说。

      2001年初,天津大学在1000名学生中开展了“我心目中的教师形象”问卷调查。学校在充分吸纳学生意见和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并出台了《天津大学师德规范》,从“人格目标”、“职业标准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等3个层面、16项具体内容上对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7,该校又出台了《科学道德与行为规范》,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予以制裁。如今,每年5月中旬组织的“师德培训”已成为天津大学每一位新聘博士生导师的“必修课”——只有通过培训并考试合格者才会被列入《招生简章》。受聘成为博导的化工学院教授陈志坚说:“经过培训,我对师德规范和科学道德与行为规范有了详细、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大学教师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成为学生欣赏的教师”是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34岁的胡明列教授的追求。

      胡明列2010年从副教授岗位被破格聘为博士生导师,不仅是由于他在科研上卓有建树,还源于他对学生的一腔热忱,学生对他的评价是“亦师亦友”。讲授课程内容时,他总是千方百计将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应用案例通过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演示出来,让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课堂外,他走进学生宿舍或现身BBS论坛、微博等学生喜爱的网络空间,和“挂科”的学生聊学习方法,和沉迷网络游戏的同学谈如何看待网络的利与弊,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讨论如何自强、自立,和“本科立项”的同学探讨课外学术科技项目的难点……

      “都说大学老师轻松,可胡老师整天都忙忙碌碌的。因为他把全部精力和智慧都奉献给了我们,真正地融入到我们的内心。”谈起自己的老师,他的学生们情深意切。

      近几年来,胡明列指导的5名硕士生和5名博士生,都在科研上崭露头角;他指导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4名本科生全部保送研究生;他担任班导师的精仪学院2009级电子科学与技术1班成为天津大学优秀班集体。

      2008,学校针对研究生导师年轻化的特点,开始对新遴选的研究生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进行系统培训,特别强调导师既要做好研究生学术上的导师,更要做好“思想上的导师”。近3年来,天津大学已对新聘的100多名博士生导师进行了师德培训,眼下正在开展学风专题培训,计划在5年内把所有博士生导师轮训一遍。  

      “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

      师德建设要靠约束,更要靠引导。天津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对青年教师进行职前培训和教学跟踪督导,既传授“教学法”,又传授“育人经”,及时纠正个别青年教师在课堂上的失当言行。

      现在该校又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定制了120个学时的培训课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院士、优秀教师走上讲台,讲形势、谈改革、谋发展,提高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发展能力。化工学院青年教师王召说:“参加这样的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选择了三尺讲台,就是选择了‘天大’的责任!我不敢有一丝松懈,要严谨治学,用优良的学风教书育人。”

      2009年开始,天津大学开设的必修讲座课“学术学风规范专题讲座”已经覆盖所有新入学博士生。

  “学习身边的榜样”

      “提高教师师德水平,主要在于引导和激励。‘学习身边的榜样’,这是我校师德建设的有效载体,我们通过开展‘三评比一立项’活动,使师德楷模的精神力量得以彰显弘扬。”

  ——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

      4年一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先进人物”评选、每年一届的“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比和每年一次的“十佳杰出青年(教工)”评比,搅动了天津大学师德文化的一池春水,那些在教育教学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自然会在网络和书面投票时受到学生的热捧。

      “十佳辅导员”、求是学部的柳丰林被学生们亲昵地称为“猫哥”——因为他扬起左臂招呼同学时,就像是一只可爱的“招财猫”。

      在自己的博客里,柳丰林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与生相处,亦师亦友,亦庄亦谐,务当真诚以爱,求融于其间,知其疑,解其惑……明其德于为人,立其志于求学。”

      在他的学生中,曾经有这样一个让他牵挂的孩子:看上去永远是没有睡醒的状态,课堂上经常缺少他的身影,班级活动很少参与,让人痴迷的网络中也不见他的踪迹……接下来就是需要本人签字的《试读通知单》。

      “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柳丰林下定决心,一面与家长沟通,从他的成长经历中找头绪,一面在同学中搜集信息,从大家只言片语的描述中找原因、想对策。最终,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午后,他用一杯热茶和温暖的话语打开了孩子的心扉。原来,这个在中学时代一直成绩优异的学生,由于没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成绩迅速滑落,迷茫之后失去了自信。经过两小时的倾诉与开导,柳丰林帮助这位学生卸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从那一天开始,校园里多了一个勤奋、合群的孩子,多了一个数门专业课年级第一、全力迎接考研的学生。

      面对记者,这位同学道出了对老师的感激:“我会永远记着‘猫哥’对我说的话——‘你不放弃,我就不放弃’……柳老师,谢谢你!

      天津大学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有为自己心仪的老师“拉票”的经历,每一位老师也都为获得学生的爱戴而格外自豪。

      邾继贵在当选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后发表获奖感言:“同学们给我的这个荣誉,是最值得我珍惜的,这是对我极大的鞭策,让我更深切地感觉到‘老师’这两个字的重量。我要更加努力,对得起‘好导师’这样的称号!

      这些“身边的典型”通过示范效应,带动该校青年教师在师德建设中争相“学先进、比贡献”,蔚然成风。

      2011年12月5,“严谨治学,端正学风”主题宣誓活动在北洋广场史绍熙院士铜像前举行。机械学院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青年教师在回顾了史绍熙院士生前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感人事迹后,神情庄重地宣誓:“严守科学道德,坚守学术诚信!

      天津大学在近117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了丰富而深厚的优良师德传统。2011,该校启动的“师德建设立项”工作,意在通过挖掘并宣传校史上一些著名教师的感人事迹,教育引导青年教师继承发扬优秀师德传统。今天,天津大学很多青年教师都在利用业余时间踊跃参与到“师德建设立项”工作之中。他们通过访问这些名师的学生、同事、家属,了解、记录他们的治学思想、工作成就和育人故事,受到生动的师德教育。

      年逾古稀仍不知疲倦地活跃在课堂与实验室的王静康院士;身患癌症、捐资30万元支持贫困地区小学的杨恩泽教授;心系失学儿童、带领研究生捐款200万元兴建5所希望小学的赵黎明教授;临终仍然关心学生科研和论文,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徐燕申教授……青年教师在动情的讲述中,勾画出天津大学一批德高学厚的优秀教师群像。

      正是他们用心血培育出良好的师德学风,浸润着人才成长的沃土,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孜孜进取的精神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陈建强)

   

  中国矿业大学:用制度涵养师德

      “管理学院教师吉峰在讲授‘品牌管理’课程时,结合先前担任小天鹅分区经理的经历,将授课内容与具体实践紧密联系,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线性代数教师上课认真负责,但有学生表示对方言授课的方式不能适应……”

    你或许不会想到,上述对老师如此旗帜鲜明的评价皆来自一群名为“教学信息员”的中国矿业大学学生。他们每两周就要把各个班级学生对上课教师的评价反馈到教务处,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充当“考官”。

    把“软”师德纳入“硬”制度

    “师德不仅关系着教师群体的形象,更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高低。师德本应强调内在自觉,但当前师德发展的困境要求我们必须从制度层面对师德进行重新审视与设计。”

    在邹放鸣教授看来,当前师德面临不少新问题。如刚毕业的青年教师面临着不能快速与学校文化融为一体的尴尬;在学术上,重科研轻教学的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教师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能力还相对薄弱……而社会对师德的要求又前所未有的迫切。

    近些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教师的业务水平,一手抓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形成了全方位的师德制度体系。中国矿业大学不断创新形式,在实践中探索了行之有效的路径。“女教授与女学生结对子”制度就是其中一项。

    环境与测绘学院环境工程系毕业生孙聪告诉记者,在校期间,她曾经有段时间情绪低迷,对学习很抵触。恰巧,学校实行“女教授与女大学生结对子”制度,她与学院的王丽萍教授结上了对子。

    王老师及时发现了孙聪的困惑,主动找她谈心,分析其学习方法的利弊,并不断鼓励她坚定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的决心。孙聪对学习的厌恶之情像冰雪一样被渐渐融化。两年后,因为学业优秀,她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

    “四位一体”夯实师德之基

    “师德建设非一日之功,要构建一个立体化的体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并通过严谨而科学的制度与机制去保障。”

    采访中,中国矿业大学的一位教师坦言,现在的工作并不轻松。“上课前,我们都要非常用心地备课,甚至是如履薄冰,因为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到我们职称、晋升、聘任、评优等一系列事情。”

    在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可以对教师大声说“不”。2008年起,该校实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选出代表作为教学信息员,每两周向学校反馈教师们的教学情况,这让教师们颇有压力。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的一位教师上课时喜欢用徐州话,部分外地学生听不懂,教学信息员很快把这个情况反映了上去,可他们发现情况并没有改善,就又一次向上反映。教务处很重视该情况,主动找到了该教师进行沟通。不久后,学生们发现这位教师再没有用家乡话讲课了。

    中国矿业大学从2010年实行“力行计划”,至今已有18位教师深入煤矿、煤电公司等单位挂职锻炼。

    “通过社会挂职、到企业开展调研、进行社会调查等实践方式,我们对煤炭这个行业的艰苦性有了切身的体会,也更读懂了‘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矿大精神。回去后,我们将把这种精神真正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的栋梁之才。”安全工程学院李忠辉副教授动情地说。

      青年教师周福宝平均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基层煤矿,参加工作以来,先后深入全国50多个煤矿,先后为数十家煤矿企业解决了安全生产技术难题。有一年,宁夏煤业集团白芨沟矿发生巨大瓦斯爆炸,许多专家对此感到十分棘手。此时,年龄仅28岁的周福宝在怀疑的眼光中深入爆炸现场,下矿井、爬上坡、打钻孔,坚守矿区,制定火区启封防复燃等重大方案,经过一年治理该煤矿恢复了生产。他指导的研究生先后有16人次获得国家奖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陆金玉)

   

  大连理工大学构筑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刚参加工作时,认识的人很少,觉得挺孤单的,后来参加沙龙活动,很快认识了大家,没有障碍的沟通交流让我感到了温暖。”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巢明说,他从身边教授们的身上学到了治学严谨,关爱学生的精神。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从200610月创办教师沙龙,坚持每周一期至今已近6年。大连理工大学将师德建设作为打造一流教师队伍的基础工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师德建设活动的新途径,打造了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干的青年教师队伍。

      以师德建设活动增进教师的自觉性

      “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倡导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勤奋踏实、乐于奉献、严谨治学,用良好的师德风范来教育和引导学生,以良好的教风带动良好的学风。”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德祥在刚刚结束的教代会上说。

      2008,大连理工大学启动了首届“廉洁教育月”活动,学校向全校教师发出师德师风建设倡议书,倡议全校教师“遵师德,尽师责,展师风;戒浮躁,求真知,抵学腐;知荣辱,淡名利,保廉洁”。该校将师德师风列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多管齐下助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既要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还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风范,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终身修炼。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院士在新教工岗前培训上深情寄语。

      大连理工大学把岗前培训作为青年教师培养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方面来抓,校党委书记、校长、院士亲上讲台,爱岗敬业和爱国爱校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培训重点。

      201112月被破格评为教授的青年教师王正汹是土生土长的“大工”人,回忆走过的道路,他充满感恩,“没有老师的指导就没有我今日的成绩。”

      注重制度创新发挥师德模范的影响力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涌现出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道德模范邵春亮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高占先教授、孟长功教授、李志义教授、梁延德教授等一大批师德模范。

      据了解,该校在师德建设中,制度创新已经成为一大亮点。学校出台了《大连理工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连理工大学教书育人条例》等制度文件。在人才引进、教师及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教职工考核、教师公派出国选拔及审定等方面,均对师德师风方面作了相关规定。促使教师教学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强化了教师的岗位责任意识。也正是这种崇尚教学、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为“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做了最佳注脚。

  (光明日报记者吴 琳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平媛)

   

  对外经贸大学师德建设:以务实代替说教以爱心激发爱心

      不久前记者在对外经贸大学采访,了解到这样一组数字:2011,学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超过100,纵向科研经费突破2000万元,2005年增长9,其中青年教师的贡献率占78%。在这组数字背后,是一个优秀青年教师群体。他们的成长与该校党委“以务实代替说教,以爱心激发爱心”的师德建设分不开。

      架设沟通桥梁,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发展论坛、青年教师联谊会、青年教师沙龙、青年教师发展基金会……这几年,在贸大校园中,这些组织如雨后春笋,它们是校领导与青年教师沟通的桥梁,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青年教师发展论坛的特色是由青年教师代表发表主题演讲,阐述青年教师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所以,每次论坛,校党委书记、校长和一些职能部门都会来听。每次论坛后,校领导和分管部门都要将问题分类,各领任务,日后还要将解决的措施、落实的情况在网上公布。

      申请不到科研课题、缺乏课题启动资金,是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常见的难题,也是青年论坛上反映强烈的问题。该校领导研究决定,由学校充当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孵化器:一方面为青年教师开办讲座,对如何申报课题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每年在校级重点科研课题中,专门为青年教师留出10项。学校还成立了青年教师发展基金会,需要科研启动基金的青年教师,只要提出申请,学校就会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并对获得通过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青年教师廉思在完成了影响深刻的“蚁族”调研之后,率领他的团队,2011,又完成了《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研报告》,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学校首先关爱教师

      教师工作条件、物质生活方面的困难,也是青年教师发展论坛、沙龙聚会等活动中的热门话题。比如大教室上课没有麦克风的问题、教工宿舍洗热水澡的问题、电梯问题,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购房首付问题、孩子上幼儿园问题等等,校领导把解决这些问题上升到以人为本的高度,提出:要求教师关爱学生,我们首先要关爱教师。2011,光为青年教师和职工子女解决入托就近50,还资助一批青年教师解决了住房首付款。有青年教师说:“这是对‘关爱’最穿透人心的诠释。”

      没有后顾之忧的青年教师们,把这种关爱的温暖迁移到事业、辐射到学生身上。在讲台上,黄薇老师创造了“快乐教学法”并获得北京市“教育先锋”称号。马特老师把每堂课都当做自己精雕细琢的作品。他说:“教育不是谋生的职业,而是终身厮守的事业。首先是热爱,才会乐在其中。”他是学校“最受学生喜爱的10位教师”之一,并获得北京市“教书育人标兵”称号。

      赵鸿韬老师是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分党委副书记,负责学院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工作。2011年学院有本科毕业生450余人,工作量巨大。赵鸿韬仍然采取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对所有本科毕业生逐个开展一对一的面谈,了解每个毕业生的需求和就业进展情况,分析形势,提供帮助。他创造的深谈制度赢得了毕业班同学的高度赞赏,全学院就业率超过98%

      在榜样的带动下,2011年对外经贸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果显著。本科生就业率超98%,研究生就业率超97%,而且毕业生对就业去向的满意度很高。

  (光明日报记者 宋晓梦)

  师德之光  点亮心灵

  ——中南大学以师德制度建设推进教风学风建设

      “我一生获奖无数,但是学生颁奖给我还是第一次,作为中南大学导师群体的一分子,我很在意和看重这次获奖。”2011年上半年,曾经站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的袁隆平院士被评为“首届中南大学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接过学生颁发的奖杯时,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评选活动是中南大学师德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1,中南大学以加强师德建设为抓手,将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与创先争优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结合起来,与师资队伍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分别从“领军人物”、“育人标兵”、“青年先锋”三个系列,发掘、树立、培育和推广了一批优秀师德典型。在教育部评选第二届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之际,中南大学把推选过程转化为一次师德标兵事迹的宣传推广过程,在校内外掀起新一波中南大学师德典型的宣传热潮。经过层层推选,著名国际金属相图学家,被誉为“中国霍金”的中南大学材料学院金展鹏院士光荣当选第二届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

      导师“一岗双责”,既做学术上的指导者又成为学生们政治上的引路人,是中南大学师德建设的重要经验。2011年上半年,中南大学多部门联手,开展了“首届中南大学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评选”活动。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负责组织,发动全校18000名研究生,采取学生推荐、网络评选、专家投票等多种方式,从全校三千多名研究生导师中评选出12位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他们中间,既有大师级的学术泰斗,又有长期默默耕耘在教书育人第一线的普通老师。

      “中南大学首届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评选”颁奖典礼既别开生面,又感人至深。策划、主持全部由在校学生完成,颁奖嘉宾也不是各级领导,而是导师们自己的学生。颁奖现场,到处是各位导师的“粉丝团”高举的横幅、鲜花和学生们为导师绘制的肖像漫画;伴随着主题歌的深情演唱和电视片的播出,感叹声、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颁奖典礼成为所有老师和学生心灵互动、情感交融的嘉年华。

      师德建设的成效,最终需要从学生身上反映出来,弘扬师德,点亮学生们的心灵,使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合格人才。对此,中南大学近年来加大了用崇高师德塑造学生灵魂的实施力度。

      中南大学组织举办的“我的理想、实践和情操”百名院士系列报告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50多场,学生现场参与3万余人次,院士们严谨的治学态度、顽强的科学精神、高尚的奉献品格,熏陶和影响着广大学生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已成为中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品牌活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院士的理想、实践与情操》一书已成为学子们追随院士风范、激励自我成长的校园畅销书。

      2011年10月15,中南大学承办了湖南省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邀请黄伯云等四位院士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科技创新和治学经历,告诫青年学子切忌浮躁,坚守学术诚信,并以中南大学研究生会的名义向全省大学生发出倡议:争当科学精神的践行者,完美人格的塑造者,良好学风的推动者和科学高峰的攀登者。

      教风带动学风,优秀教师的良好师德影响并升华了学生们的精神境界和学术追求。数学院08级本科生刘路,因仰慕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教授而报考中南大学,他常常以侯老师当年刻苦钻研勇摘国际戴维逊奖的事迹激励自己,攀登数学高峰,成功破解了数理逻辑国际难题“西塔潘猜想”。侯振挺教授及时发现这棵数学新苗,大力向国内外数学界举荐,将其破格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为他的成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光明日报记者龙 军)

  陕师大:用制度保障师德建设

      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直接影响着校内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工作及其专业发展水平,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一代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履行教师岗位职责的能力。记者日前获悉,有“教师摇篮”美誉的陕西师范大学,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开展教书育人活动、恪守职业道德的制度和措施。

      据陕师大人事处马进福处长介绍,为了确保把师德建设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该校专门设立了由党委书记亲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主管宣传思想工作的副书记、主管人事工作的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学校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教书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并颁布实施了《陕西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工作条例》、《陕西师范大学师德建设实施意见》等多项制度。同时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多项涉及教职工个人专业发展的工作中,对师德建设和教书育人工作提出刚性要求。如每年新教师进校后,校工会专门组织开展“认家活动”,以增强青年教师的归属感;而教师职业道德专题讲座是每年的必修课,对于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在师德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学校创造性地设立了“专家导引室”,不定期地由校内外知名学者“坐堂问诊”,围绕某个学术话题面向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交流讨论,答疑解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东北大学:激活师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作为老师,你在上每一节课,写每一篇论文,做每一个实验,指导每一名学生的过程中,你对责任心的理解和责任心的强弱都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陆钟武在“院士话师德”活动上,向青年教师坦陈的师德“真经”。

      大道至简。近年来,东北大学通过开展“院士话师德”活动、青年教师“四个一”成长成才系列活动,采取“师德一票否决制”、学生评教等一系列措施,“软”“硬”兼施,护卫良好的师德师风。

  教师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大学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立德树人,要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东北大学党委书记孙家学在2011年东北大学庆祝第2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举办的“院士话师德”座谈会上如是说。

      东北大学唐立新教授告诉记者:“如果说,科学研究是我的毕生理想与追求,那么,学生就是延续我理想与追求的希望。”在唐立新的生活中,无论事情多忙,学生的事情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为了帮学生修改论文,他放弃休假;每当他有了新的想法和研究思路,他都与学生分享;当学生研究遇到困难时,他会想办法帮助解决。如今,他的研究团队已汇集了38名科研人员,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1人。

      青年教师戚桂清把“用知识充实学生们的大学生活,让他们有实力面向未来”当做最幸福的事情,她不仅把企业请到了市场营销学的课堂,用案例分析、演讲、潜能训练等方式开发学生潜能,还甘当人梯,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大赛。

  建设优良师德师风必须动真格的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要将师德建设工作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用坚决的‘管’和持续的‘理’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努力成为教书育人的模范履行者、教师职业道德的光荣捍卫者和大学精神的忠诚守护者。”东北大学校长丁烈云在2011年东北大学全员岗位聘任启动大会上这样阐述师德建设。

      3位副教授被降级为讲师,3名讲师被聘任为助教……东北大学在2011年组织的教师岗位聘期考核中,首次真正打破职务职称终身制,让教师坐上了岗位的“升降机”。校长丁烈云说:正师德师风就是要动真格的。

      每学期末,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填写教学质量评价卡,给任课教师“打分”;学校设立了校领导接待日,让学生有机会向书记、校长反馈教师的上课情况;每年,学生中都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刚柔并济,让许多中青年教师尽快地脱颖而出。

      80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鹏以风趣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征服了他的学生,连续两次获得“精彩课堂奖”,连续两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中排名第一。用学生的话说,“他是一名理论课的宣讲者,却以独特的方式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他的课让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到不能有片刻的怠慢,错过每一节课都是一种不可弥补的损失;他总是以求真的执着、以关爱的陪伴,带领我们行走在‘理论之光’的康庄大道上。”

      青年教师张鑫5年前成为东北大学当时最年轻的教授。他研究的领域为宇宙学,“搞科研是很苦的,尤其是理论方面的,如果没有兴趣,很难坚持下去”,阅读海量文献、编程、计算,凭着一颗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真心,张鑫抵御了外界功利的诱惑。有时候,为了检查一个程序的错误,他从早到晚泡在办公室挨个仔细检查代码,直至找到问题所在。年轻的张鑫有着大师的襟怀。他带领本科生团队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中进行宇宙学前沿研究,迄今已完成高水平研究论文3,他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学生之后。2011,在张鑫指导下,应用物理专业李云鹤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高水平期刊连续发表两篇研究论文。

  (光明日报记者毕玉才 光明日报通讯员 姜宇飞)


版权所有: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 内蒙古青少年生态园南侧  邮编:010070

邮箱:imtcc@imaa.edu.cn